朝花夕拾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朝花夕拾》里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朝花夕拾,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来。平静地弯腰,凝视,回忆,捡起。这个原本简单平和的过程被鲁迅先生赋予了新的含义。初高中不喜欢语文课,现在读起竟别有一番滋味。孩童时期鲁迅对猫的讨厌、对二十四孝图的恐惧、对百草园的喜爱、对长妈妈的复杂感情;长大之后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对范爱农的怜悯。他的敬意和感激,从每一句话里流露出来,细节是那样清晰,人物从回忆里走出来,从纸上竖立起来,变得有血有肉,袒露着真实性情。
夜谭十记
凡是他们叫做“自由”的东西,就是不自由的陷阱
《夜谭十记》是著名作家马识途的代表作。内容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四川某地衙门,十个仕途失意又穷极无聊的小科员以摆“龙门阵”的方式,轮流讲述自己经历的种种奇遇。本书因其中的《盗官记》被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而广为人知。
这本书从1942年最初开始写到1982年最终成书,经历了40年的时间,我在2022年有幸读到这本书。最初因为《让子弹飞》的缘故我想读这本书,最后发现书中的其他故事个个精彩。破城记的反转、报销记的惊险、盗官记的正义、沉河记的悲惨等等,每一个故事都令人深思,感谢作者。作者在后记还写道由于成书时间太长,这些故事不知道还适不适合当下阅读,这当然也可能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哈哈哈哈。反正我是很推荐这本书的!!!当今生活被各种电子产品充斥,以后有机会的话也要搞一个冷板凳会
一句顶一万句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本书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也是他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因而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构成言说的艺术,都能拧出作家的汗水。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唯有用此语言,才有对应和表现作品的内涵。
阳的前两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分为出延津和回延津上下两部叙述,时间跨度挺长,有四代人差不多。前半部分杨百顺,后半部分牛爱国。人物结构挺复杂,但是每一个人物刻画的都很深刻。我刚开始不知道为什么书名叫这个,当我读到小韩被视察的时候、读到老马给老杨出主意的时候、读到老詹给摩西解惑的时候。或许明白了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真正的危险不在因缺乏经验而犯错,而在于因阻塞批评而丧失纠错的能力。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
我们应该更清晰的了解历史。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西线无战事
一个士兵只有度过一千次偶然性才能算活着。每个士兵都相信和信赖这种偶然性。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花了一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作者经历过一战,所以在书中对于战争的描述十分详细。我读的是姜乙翻译的版本,个人感觉翻译的很好!战争是残酷的,对于交战双方,没有对错,战场上奋战的军人,场下是孩子的父亲,是父亲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塞尔维亚的一句话说道:在战争中,政治家提供弹药、富人提供粮食、穷人提供孩子。战争结束,政治家收回弹药,富人继续种粮食,穷人埋葬自己的孩子。
寻路中国
在改革年代,每个人都知道这条基本的准则:事后求谅解,比事前求许可要容易多了。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作者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作者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以三个角度切入,分别是城墙、村庄和工厂。在租车出行途中,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了出来,阅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很真诚。
四世同堂
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看不到自己的消沉堕落!
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花了32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说是读完,其实只是读完了前87段,后面13段没有看到。在我看的87段中,四世同堂发生的故事从1937年写到了1941年。通过小羊圈胡同里的人折射出整个北平所面临的问题。看到了日本人的残忍,也看到了小羊圈胡同里人们的互相帮助。瑞全的勇敢坚决、钱先生的宁死不屈、韵梅的温柔贤惠、冠晓荷的卑鄙下流等,在老舍先生笔下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阅读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果将自己带入到那个年代,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